“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为两岸人民深情谱写的这段当代“游子吟”,唱出了四十年阔别割不断的骨肉情深,唱出了两百里波涛阻不尽的血脉相连。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唱词感人至深,蒲剧现代戏《老鹳窝》将这种思乡之苦、思乡之切表达的淋漓尽致。
万水千山阻不断 海峡两岸盼团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介石集团在内战中败退台湾,负隅顽抗。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海峡两岸人民被迫分离。
《老鹳窝》以战争中海峡两岸人民被迫分离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国民党出逃台湾前四处抓壮丁,由此造成大规模的“移民潮”,展现了剧中人物在不同际遇下的生命体验,揭示出战争给无数破碎家庭带来的伤痛和遗憾。此后的数十年间,天涯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从未间断,与日俱增;家中慈母对儿子、贤妻对丈夫的牵挂也从未间断,期盼团聚望眼欲穿。
儿行千里母担忧 乡音无改鬓毛衰
蒲剧现代戏《老鹳窝》将“老鹳窝”寓为“旅台老兵”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承载着他们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剧中,看到来自家乡的黄河水、尧陵土时,老兵们再也无法抑制自己对故土家园的强烈思念,多种情绪瞬间迸发。演员们的表演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令人潸然泪下。
“盼望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太平歌……”剧中,陆槐根、杨腊月和满仓、林楠、陆湾湾、陆东成等个性鲜明的舞台形象,与之呼应的林先尧、陆母则一实一虚,相得益彰。“爹似风筝断了线,娘却苦守四十年,一片痴情金不换,一件嫁衣沉甸甸。”饱满浑厚的唱腔加上演员的深情演绎,骨肉同胞的悲欢离合,令观众无不动容,生动烘托出在外“游子”呼唤祖国统一、渴望家人团圆的时代强音。
悠悠乡愁浓 家的模样刻心头
在蒲剧《老鹳窝》的创作过程中,饰演男主人公陆槐根的演员不断从一些反映旅台老兵生活的影像作品中寻找灵感,找寻共鸣。所以在剧中,他能很快的全情投入到这一角色里,与观众共情。
当陆槐根把山西老兵的骨灰带回故里,当陆槐根与失联40年的原配、从未谋面的儿子相见时,观众的情绪也随之到达顶点,更深切地理解到陆槐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家的模样心头刻”,这句唱词在剧中反复出现,让人听得心潮澎湃,脑海中不断涌现那个年代的悲欢离合。
剧短情长 传统文化迸发时代力量
蒲剧现代戏对演员要求较高,韵律、程式、对人物理解等,有其自己特色,因此在培养演员方面需要花更多的心思。蒲剧是梆子声腔系统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演出形式多样,需要传承,但也需要跟随时代不断创新。
《老鹳窝》表演单位山西省临汾市小梅花蒲剧艺术培训中心是一个阵容整齐、行当齐全、年轻的优秀演出团体,于2005年8月正式挂牌成立。剧团成立以来,传承、创作、改编了四十余出剧目。其中《尧颂》《酸枣岭》分别获得山西省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挂画》获得文化部颁发的“遗产日奖”等殊荣。新创剧目《老鹳窝》2017年荣获山西省第十五届杏花新剧目奖、编剧奖、音乐设计奖、舞台美术奖等诸多奖项,2018年参加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改编剧目《泪洒相思地》2019年荣获山西省第十六届杏花新剧目奖、导演奖。诸多演员荣获山西杏花戏曲表演奖、全国红梅奖、小梅花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