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迅速聚集、吸引眼球的包装、独特的售卖方式、争议性的讨论内容……几乎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关注点,从而引爆市场。

更简单粗暴的,靠大主播的坑位或者自播投流加满,也可以在极短时间让销量划出一条漂亮的曲线。

但与之相对应,这些当红炸子鸡们,也越来越容易容易被遗忘,或者消失在一众替代品中。

抖音上各种眼花缭乱的爆品,今天还是爆款,或许明天无人问津。

在持续打造爆款层面,品牌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新品,尤其是打破行业惯例的新品,上市风险是非常高的。『看不顺眼』引发的抵触和争议,尝鲜后的挑剔以及不满言论,甚至一次舆论风爆,就可能引发翻车。而品牌所建立的大众『路人缘』,能在这个时候充当『保护伞』和『着陆器』,让大家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原谅不完美,更快恢复信任。

很多产品的体验好坏,除了客观质量、形态、服务等,也有非常多的潜意识和心理暗示在其中起作用。这种作用也是品牌难以量化衡量的关键点。很多时候,带入品牌的好感和喜欢,就像听到过很多这个人的好评,会不由自主戴上滤镜。

当企业进入跨品类的新赛道或者打入新人群,品牌是使之『合理化』的基础。当把所有投入用于品类红利渠道抢量,忽视真正品牌价值的传达——品牌立意不够高,也没有持续向大众沟通,就会把自身禁锢在某一细分品类。让跨品类或新赛道变得『难以在情感和理性上接受』。

当然,一旦决定做创新和变革,还必须做一段时间的『合理化』铺垫,让大众真正认同。比如李宁和国际时装周的合作让『运动潮牌』这件事合理,五菱宏光的100+品牌联名和时尚大片让『时尚单品』这件事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