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屏广告:指在 App 启动时占据半屏或全屏的广告,一般停留 3-5 秒;

2、banner广告:以矩形框的形式出现在页面中,一般展现在用户停留较久或者访问频繁的页面上,广告性质明显,点击率相对比较低;

3、插屏广告 / 贴片广告:一般出现在 App 暂停或场景切换的时候,以全屏、半屏的方式弹出。常见的场景有视频前贴、暂停、后贴、游戏暂停、过关和图书翻页等;

4、激励广告:通过设置奖励来吸引用户主动观看广告,微信小游戏看广告可复活皆属此类。

5、搜索引擎广告:顾名思义,是在搜索结果页出现的广告

6、信息流广告:媒体主动推荐给用户的广告,可以出现在任意内容中间

1、CTR(click through rate,= 点击数 / 展示数)

点击率,这个指标罕见的平衡了广告主和平台的利益,既反映用户对广告感兴趣的程度,也反映了推荐是否较为精准。

另外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广告主来说,并不是CTR越高,广告效果就越好,有时CTR过高可能广告有点标题党,CVR反而会下降。对广告主来说,保持CTR健康比保持CTR在高位更重要。

一般信息流广告的 CTR 普遍为 2% 左右,抖音CTR 普遍不足 1%,因为抖音视频默认是自动播放的,用户不需要点击就能看到内容。

2、CVR(conversion rate,= 转化数 / 点击数)

转化率,通常指点击用户中有多少完成广告主期望的动作,可以是留下信息,也可以是注册,下载,购买等。

转化总是越高越好了吧?也不是,太高可能会有刷量风险。不同品类不同难度的转化行为,都有一个健康值,过高有问题,过低需优化。

一般指广告花费,又名消费,一般精确到“分”。

消耗也不是越低越好,消耗不掉可能是出价低,或者转化数据太抱歉。

4、CPM(cost per thousand impression,cost per mille,= 消耗 / 展示数 * 1000)每千次展示成本(也叫千人成本、,也就是广告每展示 1000 次的费用(或者广告送达 1000 人所需要的成本)。

为什么会有这个指标呢?因为“一次展示”的费用金额太小,通常就几分钱,所以一般用“千次展示”来衡量广告展示的价格。常见的CPM 在 10 元至 20 元,抖音的 CPM 相一般要 20 元以上;微信朋友圈的 CPM 更高,一般要 30 元以上。

5、CPC(cost per click,=消耗 / 点击数)

用户每次点击广告的成本。

普遍来看, CPC 在 0.2 元到 1 元。抖音点击率很低,CPC 一般要几元钱。

6、CPL / CPA (cost per leads,线索成本;cost per action,行为成本,= 消耗 / 转化数)

本质其实差不多,可以理解为转化成本,「行为」使用面更广,包括注册,购买等。也是广告主实际更关心的指标。

因为有这个指标,我们可能不太关心CPM和CPC,主要还是关心实际效果。

7、ROI(return on investment,=渠道销售额/消耗)

传说中的投入产出比,这个东西就可简可繁了,简单也可以直接看广告转化用户产生的实际GMV,复杂就要看这些用户的LTV,估算实际的价值。这也是老板实际真正最关心的指标。

当然不同公司使用的行话因为投放流程不同,可能也略有差异,我看也有把CPL定义为转化成本,CPA定义为落地页浏览成本,不一而足,其本质都是对用户实际被广告曝光的一个细拆:

曝光 → 点击 → 落地页浏览 → 完成目标行为。

广告平台自身看什么指标,市面上的资料不多,毕竟卖方少而买方多。

这里可能和推荐系统有点像,会去考量「收入类指标和变现效率」,「用户(这里偏向广告主爸爸)的存续情况」,「广告推荐的CTR」,「广告的填充率和渗透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