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见的广告形式有H5、视频、图文等。根据广告形式和位置不同,制作的广告内容有所差异,可以是以软文的形式、或者图片、视频的形式,也可直接插入硬广,每一种形式都有不同的效用。

第一,对于广告主而言,第一步永远是自我剖析,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目标人群是谁,用户画像是怎样,我们要解决他们的什么问题?也就是从用户角度出发,他们在什么样的场景会有什么样的痛点,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只有对自身的产品进行准确定位,找到产品的潜在目标人群,分析目标人群画像,包括最基本的性别、年龄、消费水平、兴趣爱好,以及以及他们的浏览习惯、浏览关键字等。
所有有效广告的黄金法则,是洞悉什么样的用户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有什么样的痛点,采用什么方式解决才能让用户产生兴奋点。所以广告投放之前要分析产品用户特征属性。

第二,要从自己产品出发,提炼出产品的核心价值,相比竞争对手,用户为什么会寻找我们?比如小米的性价比,苹果的高端,华为的国货和芯片,oppo的超长待机,都是有了明显的差异化,我们在广告展现时才能记住他们,并为此买单。
面对同质化竞争的局势,寻找其中的差异化是广告宣传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寻找产品的特点进行放大,才能占据用户心智。
第三,平台人群匹配比数据更重要。
投放即找到适合自己产品特性的媒介平台,将产品卖点进行创意表达,和用户沟通,获取信任,从而实现销量的转化,所以要全面分析目前主流的媒介平台,他们的特征是什么?都是什么人群在聚集,比如男女占比,性别比例,地域分布、使用时间、内容有什么特点等去分析,以及竞争对手在这个平台的投放效果和数据如何,这些人群是否和自己的产品用户吻合。
第四,根据整体投放预算来分配投放计划。
现在大部分品牌方都是矩阵投放,不同平台给予不同的预算比例,核心渠道预算分配偏多,辅助渠道预算偏少。
如果预算实在有限,建议甲方聚焦在核心平台,以最强兵力获取最大华效果,而不是每个平台打个水漂泛不起声响,尤其是不要跟风,以为哪个平台热门就跟投,而是直接果断舍弃那些有数据来但成本高的,或者直接考虑那些试错成本低的红利渠道,这些渠道竞争少且价格低,比如今年的小红书,对于很多甲方而言,其实效果比抖音香多了。
